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6篇)

篇一: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作者:楚向红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6期

  摘要:党群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使我们的党群关系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形成原因也非常复杂,需要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解决。

  关键词:党群关系;问题;成因;对策

  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总体上和宏观上来看,当前我国党群关系是健康的、和谐的,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疏远、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的情况,需要我们认真的面对和解决。

  一、社会转型期党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使我们的党群关系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党群矛盾的冲突强度不断增强

  过去,党和群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因为人们之间利益隐蔽化,也使得这种矛盾和冲突相对弱化。而现在随着各种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众之间的不平衡情绪在不断增强,导致党群矛盾的冲突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1.党群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多。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随之也导致了党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日益增多。

  2.党群矛盾的对抗行为不断加强。和以前党群矛盾的隐蔽性、间接性不同,当前党群矛盾的对抗行为在不断升级。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不动就封桥堵路,静坐党政机关,甚至出现一些打砸抢烧等过激行为。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群众普遍存在一种焦虑心理,非理性行为倾向更为明显,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群众情绪很难控制,往往最后失控恶化为过激行为。甚至一些群体事件又由于连锁反应,最终酿成局部骚乱,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的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趋势增强。社会转型期一些问题长期积累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基层权力失控,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加。当前我国党群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群体性事件增长迅速,参与人数不断扩大。同时,这些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也在不断增强,部分集体上访时间刚开始时比较隐蔽,但会在短时间内甚至一二个小时内迅速爆发。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在农村,主要是集中在财务公开、农民负担、干部作风、占地拆迁和计划生育等问题;在城市,主要集中在下岗及退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上。这些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在一些人的组织或煽动下,发展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二)党群矛盾的发展趋势复杂多样

  当前,党群矛盾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单一转向多样,发展趋势更为复杂。

  1.矛盾成因更加复杂。导致当前党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多方面,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往往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利益原因,也有处理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的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

  2.矛盾状态更加多样。党群矛盾在数量上增大的同时,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参与的主体,由开始之初的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休干部等群体。共同的利益、相似的情感和相近的地缘血缘关系,很容易将相关群体聚集起来,而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又增加了群体联系聚集的便利性。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逐年上升,而且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也在逐渐增多,同时由农村向城市扩展的势头也在逐渐增强。

  3.矛盾解决更加困难。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群矛盾的解决也更加困难。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极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合理理性途径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群众自发行为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或群体插手操纵相互交织,以及国际敌对势力的煽风点火等等,导致了党群之间存在问题和问题的解决难度加大。

  (三)党群之间的权益矛盾逐步凸显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更加关心自己的切身权益,也更加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的权益要求,也使得党群之间的权益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的都更为突出,这种权益矛盾已经由最初的“隐性”逐渐发展为“显性”,变得更加直接化、表面化、公开化。主要表现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对群众政治权利的侵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扬和法治社会的不断健全,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广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的政治权利要求更为迫切。但是在现实具体实践中,这些权利的落实中仍然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素质不高、作风简单粗暴、独断专行,不能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民主权利不够尊重,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认真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草率作出决定,不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使群众的民主权利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对党产生了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2.对群众经济利益的侵害。在党群权益之间的矛盾中,经济利益的冲突相对更为明显。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方的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下岗失业职工安置问题、城乡流动人员利益受损问题等等,在制定政策时不够民主科学,在保护群众经济利益方面考虑不足,在具体执行中政策又不平衡,工作方法不得当,结果导致程度不同的侵犯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在有些地方已经演变成矛盾和冲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3.对群众人身财产权利的侵害。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错综交织使得群众工作更加复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方法单一,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有的为了打击对自己有意见的群众,公权私用报复群众,甚至雇佣社会闲杂人员对其威胁殴打。有的为了强制拆迁,限制群众的人身自由,毁坏了群众的财物,并出现了随意拿走群众家中的东西情况,这都严重侵害了群众的人身财产权利,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四)党在群众中认同度有所下降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说明,一个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认同度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群众对我党的认同程度有所下降。

  1.党组织的向心力有所下降。当前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信任危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了“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困境,在执行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好人改革措施过程中,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增大,得不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党组织对群众的向心力下降,直接影响到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群众特别是一些青年群众要求入党的积极性在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各地宗教组织迅猛发展的态势,以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庙堂比支部多、教徒比党员多、捐资比党费多”、“农民争着当村民代表而不愿申请入党”的情况。这些问题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影响极为深远。

  2.党组织对新社会阶层的凝聚力不足。这几年来,我们党从不断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的工作。但从现实来看,党组织与新社会阶层关系的密切程度,比传统领域传统阶层明显更为疏远。由于这些新阶层的人员往往布局分散、跨行业、跨地区、流动频繁等,使得党组织在做这些阶层的群众工作力不从心,往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无法通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工作方式有效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也使得这些新社会阶层无法切实体会到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党组织的公信力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特征更为明显,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这是我国党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大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地方的党组织存在着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只承诺不对现等问题,导致党组织的公信力有弱化的趋势。当前党组织公信力下降的主要表现有:组织凝聚力不强,政策执行力不够,行为信服力不高,资信折服力偏弱,人格感召力不足。党组织公信力的下降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当前党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总的来说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作风建设不扎实

  良好的作风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但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正之风的广泛蔓延和贪污腐败的久治不愈,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同时也增加了党群矛盾冲突的敏感度。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在具体工作中群众观念淡化,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没有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造成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唯GDP至上,只关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环保等方面的民生诉求。部分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物质欲望的诱惑,滋生了比较严重贪污腐败的思想和行为,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在群众中造成了比较恶劣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群众对党的感情和认同。

  (二)党群之间的思想有隔阂

  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后,群众的思想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群之间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和差别,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广泛存在,成为影响当前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当前形势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社会困难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经常受到侵害。因此,这些群体对现实的不满很容易转化为对党和政府的不满甚至是对立情绪。如果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那么一旦有合适的导火索,这种不满和对立情绪很容易激化。

  (三)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

  造成当前党群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党组织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的思维理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和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们习惯于发指挥、下命令,一旦群众不服从或者有异议,便说群众“不听话”、“难管理”。部分党员干部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感情上疏远群众、思想上漠视群众、行动上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党员干部,他们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却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热情和能力,平时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不够深入,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非常简单有限,这就必然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实效。

  (四)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

  当前党群关系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的民主制度不健全,群众的诉求渠道还不够畅通。例如在当前农村基层实行的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中,由于民主选举制度的刚性比较强,因此实践中落实的效果也比较好,而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个环节中,由于制度设计的弹性空间比较大,导致了不同的地方落实的具体效果也不同,甚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同时,当前我国群众的诉求渠道还不是很通畅,解决诉求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难以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解决问题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很大,从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问题的解决,或者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或者是要经过领导的批示,或者是要依靠媒体或者是网络的曝光。这些不正常现象,都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的误解和不满,导致党群关系淡化。

  三、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要始终保持和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执政党就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始终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根据当前的具体形势,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新要求,下大力气集中解决部分党员干部的学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教育在前、警示在前,坚持教育预防为主,以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制度创新,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建立服务群众、沟通群众的长效机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当前转型期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长期和谐,就必须以制度来保证,建立一套科学的沟通群众新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最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决策失误,努力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从根本上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有效手段;最后,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完善和创新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三)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既要继承、沿用好以往党的群众工作好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1)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既能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维护群众根本权益的决心和行动,又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畅通网络联系渠道。可以利用论坛、微博、博客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开展网上新闻发布、网上调查讨论、网络问政等,了解民意,倾听民声,让党的声音畅通到网络。(3)大力推进协商民主。现阶段,协商民主已经成为我国各利益主体表达诉求、实现利益的重要形式。应大力发扬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进一步畅通群众的诉讼渠道

  党群关系的亲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群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因此,为了不断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必须进一步畅通群众的诉讼渠道?

  在当前群众还不能全部有效地直接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情况下,要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利益诉求的平等制度性平台,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能平等的享有制度资源,使各方面合理的利益诉求,都能通过理性的、正当的、规范的渠道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从而得出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公共决策。只有不断拓宽和畅通群众表达意愿诉求的渠道,有效解决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尊重、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和支持度,也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

  [责任编辑:褚永慧]

篇二: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1华诞。在党向百年大党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探讨党该如何正视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化对党群关系带来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情况面前,密切好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务现实而迫切。

  标签:新形势;党群关系;认识

  一、党群关系事关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民群众要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不开党的领导。二是党要做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诚心实意地做到为人民群众执政、按群众意愿办事。由此可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关系至关重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兴衰,是一个根本政治问题。

  1.密切党群关系是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建设事业,面临着国际国内很大的压力。国内方面,随着改革深化和利益关系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更加错中复杂;国际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抵御和挫败国际敌对势力的分化、干扰,任务十分艰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党要带领全国人民专心致志搞建设事业,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情绪,了解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化解各种不利,创造出尽心尽意搞改革、和衷共济谋发展的安定环境,全心全意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赢得事业胜利。

  2.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纵观历史,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取得执政地位,根本一点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结果。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源、领导和执政之源。党要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离不开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根本。作为执政党,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要勇于负责,主动担当。要以抓自身、抓党的组织、党员干部为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吸取中外历史经验教训,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继续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基础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密切党群关系是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党要领导好这一事业,需要全国亿万人民无私的理解信任和积极地参与支持。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赢得群众无限的信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健康发展,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党群关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滋长,加大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党的思想教育放松,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淡薄,加之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官做老爷等官僚主义、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一类的形式主义开始滋长,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是当前党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祸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是腐败现象蔓延,损害了党的政治威望。历史上“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政权周期律交替现象,反映了历朝历代夺取政权易;巩固政权难。根本上是夺取政权,都善于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民求同;巩固政权都难以抛开利益诱惑,与民共荣。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面对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巨大物质诱惑和各种腐朽价值观侵蚀,一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有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蔓延。有的甚至完全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贪赃枉法、敲诈勒索、腐化堕落。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和形象。彻除贪腐,已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归。

  三是社会贫富分化、分配不公,伤害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改革是否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发展是否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是群众评判我们的党对他们有没有真情实感的基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分化问题显现、分配不公矛盾突出,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造就了民怨到处有、民愤时有爆的不正常状况。久而久之,群众对党和政府将感情不再,党和政府在群众将威望不存。

  四是民主政治建设滞后,降低了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党的领导实质上是要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市场经济法则尊崇平等、公开、透明,如此,在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平等参于国家政治和事务管理理应顺理成章。然而,由于党内官本位思想严重,群众主人翁意识并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加上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有限,群众意愿和要求无法通过合理途径充分表达。体制外发泄和排解就成为了可能和现实。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导致冲突发生,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伤及党群关系。

  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对策思考

  (一)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根本观点是群众观点、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建党91年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因而,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我们党的根本政

  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就不会变,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允许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察民情,知民意,聚民智,惜民力,诚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要正视改革深化和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在求同存异,统筹兼顾原则指导下,合理整合好人民内部各种利益主体间的不同利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追求。从体制上建立化解大众利益矛盾的机制,保证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扎下根来,发扬光大。

篇三: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浅谈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

  当前,我国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的隔阂疏远了党群关系;民生问题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党群关系;贫富差距削弱了党群关系;贪污腐败现象损害了党群关系;基层民主发扬不到位制约了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着力点有: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保障民生,加强利益调控;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

  党群关系

  制度建设

  工作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巩固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党群关系在总体改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执政之基,亟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思想认识的隔阂疏远了党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在物欲横冲的潮流中也接受着挑战。党的政治意图与人民群众的愿望没有达成一致,党员干部不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所言所为也总是抱怀疑态度。诚信缺失,部分群众对党的信心有所动摇,甚至于仇官

  的社会心理较为普遍,党群之间思想隔阂问题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首要问题。

  (二)民生问题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党群关系。

  关注民生,坚持执政为民是党领导的根本所在,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有的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城市管理中小商贩利益受损等等,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工作措施不得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引起群众的不满,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可以说,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党的群众基础。

  (三)贫富差距削弱了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不公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不仅削弱了党群关系,还会引发和加重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会弱化一部分社会群体,致使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下降,生活水平下滑,这既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又影响了群众对党的感情。

  (四)贪污腐败现象损害了党群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当前,部分手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经受不住物欲诱惑,滋生了贪污腐败的思想和行为,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部分群众对党的信任危机,贪污腐败现象已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最大敌人。

  (五)基层民主发扬不到位制约了党群关系。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霸道、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位,村干部以权谋私、侵占集体资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民主权利不能有效落实,致使广大群众对党产生了不满情绪。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是工作方法不到位、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总体上来说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作风腐败堕落。

  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群关系的状况。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使党的群众工作效果大大折扣。少数数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腐败问题败坏了党的形象,降低了群众的信任,党群之间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有时甚至会直接引发党群矛盾,严重威胁党群关系。

  (二)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

  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

  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够畅。

  如农村基层“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的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的情况就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不大信任。另外,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

  造成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特别是现行的干部考核重虚轻实,重数字报表轻实际绩效。基层干部对此意见很大,认为现在上级更多看重的是显性政绩,那些走“正步”、踏踏实实做事的干部,却因为政绩“不显”而得不到认可;那些急功近利、摆花架子、会“作秀”的人,反而得到提拔重用。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三、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必须从执政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搞好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具体来说:

  (一)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只有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保障民生,加强利益调控。首先,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当前特别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机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确保他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

  在群众还不能直接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情况下,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是否充分,群众的意愿能否反映到决策机构,是关系到决策能否适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大事情?如果人民群众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不能真实体现出来,执政党的政治协调与沟通就会失效,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政党与群众之间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必须要尊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同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意愿、呼声能够顺畅表达的渠道,这也正是和谐党群关系建立的重要渠道?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和拥护度?

  (四)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能否始终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关键取决于党是否始终保持先进性。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是我们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工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党员干部的学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教育为先,坚持注重预防,坚持标本兼治,坚持改革创新,以反腐败工作的扎实推进来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

  (五)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继承、沿用好的做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改进方式方法,推动党的群众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一是要熟悉、用好新型交流载体。充分发挥好现代交流工具的功能作用,以网络为纽带,延伸触点,扩大与群众交流的多样性、广泛性;二是要改进交流方式。要不断探索党群之间交流的新形式,掌握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充分体现交流时的互动性、平等性,用新方式、新方法来进一步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篇四: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是工作方法不到位、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总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二是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

  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造成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四是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

  通。

  五是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命题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问题。不言而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党极大地发挥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政治优势,从而凝聚起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影响到我党政治优势的发挥。因此,科学分析这些情况和特点,探索当前和今后我们党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对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表现与特点

  同过去相比,当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群干群间利益关系突显

  利益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种种关系。历史上,党群干群间的关系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党群干群间的利益以“大锅饭”为基本特征,利益关系表现得比较间接,而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为构成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成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利益观念在人们头脑中逐步树立,利益关系在党群干群之间的多重关系中日益突显和强化。

  (二)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群众对比参照系发生改变,使矛盾的形式日益复杂、敏感

  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于利益的关注,更习惯于以新旧社会的历史时段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广大群众沉浸在新中国带来的幸福生活之中,容易产生满足感,干群间的矛盾显得单纯、和缓。而新的环境下,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利益的关注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收入的高低、致富的先后、生活水平的贫富等差异往往是对比的主要参照;而国与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但对比的参照系一变,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

  (三)党群、干群间感情纽带弱化,使二者关系面临考验

  由于利益关系的淡化,以往历史时期党群、干群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多,生产生活的联系显得较为密切。新的历史环境下,基层党群、干群的感情纽带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逐步脆弱,由于领导和管理内容、方式没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以致发生一些失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四)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党群干群间矛盾易于由个体向群体转化

  过去的干群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出门”、“不跨地”,纠纷、矛盾等往往在企业、单位、部门或者队里、村里、乡里就能解决掉;二是“不成群”,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干群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关系复杂,社会影响面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一项研究指出:“当前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①

  二、当前党群干群矛盾构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员干部和相关部门对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适应

  执政的角色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人产生“改革功臣”的优势心理而大摆“官架”,羞于与百姓为伍,导致思想偏离党的宗旨,疏远群众,从而增加了相互矛盾的敏感性。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干革命靠群众,搞建设靠能人”,热衷于找能人,傍大款;一些人走入“唯市场、唯法律”误区,一切以“市场经济”做标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原则处理,不需要再做群众工作,或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既然依法行政是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了群众工作。

  (二)作风建设不到位,干群和谐关系难以有效建立

  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直接影响。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以“官老爷”自居,做决策惯于下命令发指示,难于认真“下问”,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党员干部遇事放弃原则,保黑护假,鱼肉百姓,失去群众的信任。不正之风的蔓延和腐败现象的久治不愈,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应有形象,增加了党群干群矛盾的敏感度。

  (三)体制和制度机制建设有弊端,给调整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矛盾造成障碍

  群众工作领导机构交叉重叠,职责边界模糊,缺少权威性和责任感;民主制度不健全,致使“官、民”间信息、意见表达和传输不充分不顺畅,形成不必要的矛盾和思想情绪;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偏弱,无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基层岗位上专职的、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数量极少,且缺乏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的热情和方法艺术,素质有待提高;群众工作载体陈旧,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借助传统载体开展工作,对于迅速城市化、信息化和“四个多样化”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相适应的工作载体更新慢。

  (四)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造成利益关系上的裂痕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接轨迟缓的乡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私

  营经济经营困难,税收增长缓慢,而机构人员严重超编,经费支出偏大,基层组织财务困难,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相当困难;粮食等农产品“边际收益递减”,农民增产难以增收,种田不赚钱,少数农民甚至处于贫困状态,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收入的反差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五)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群、干群间思想交流阻滞,隔阂加大

  无论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还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群众思想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教育活动少,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也在片面强调抓“经济指标”的过程中被不断弱化。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群众观念淡薄,开展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差,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缺乏基本的了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和隔阂。

  三、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

  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作风扎实,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群众就信赖,就拥护;作风漂浮、办事不成,群众不能得到实惠,这样不仅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仍存在四个问题。

  学风不浓。一是干部学习意识不强,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只要把工作搞好,学习不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二是学习时间不保障,基层工作多,忙于事务,虽然组建了中心学习组,但按制度按要求组织学习讨论时间是有差距的。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基层干部做的工作是具体的工作,把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完成就行了,学习书本的东西与具体实际有不相符的,这样,放松了学习,不注重学习,没有认真学习新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作风不实。一是务实程度不够,有的干部不愿深入基层,没有对基层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只停留在一般工作上,群众所反映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困难较大,下基层工作与社区群众联系较多,与群众探讨发展的问题较少。二是成效不够明显。党委政府一班人是团结、勤奋、务实的,也是能打胜仗的,但在工作成效的明显程度上需进一步加强。

  方法不优。工作方法创新精神不振,工作按部就班,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结构单一,没有很好的发挥各方优势,没有很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有的干部工作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强,工作上没有紧迫感,方法简单,没有把党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凭感觉办事,凭感情做事,思想不够解放,工作的交流沟通自觉性不强,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的领导干部把自己当成一般干部,有时忘记了自己是党员,有的领导干部自我要求不严,一般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工作方法简单。

  纪律不严。一是有的干部不够严格遵守机关规章制度,有迟到早退、早出晚归、走读等现象,工作时间不够保障,工作效率不高;学习制度建立健全,但流于形式,未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值班制度要求严格,除开会、学习外,有的干部不够遵守,纪律性不强,对自己

  要求不严。二是工作纪律松驰,安排的工作有拖拉现象发生,明确了工作时限,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三是生活纪律不严,节俭意识不强。工作业余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不够,健康有益的活动开展还需加

  领导干部轻车简从,住农户家、吃农家饭、听农民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至今日,干部下乡竟然成了“新闻”并引发热议,甚至还要出台“硬性规定”予以敦促,的确令人深思。联想到此前农民对干部下乡“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的讽喻,以及“基本不欢迎,基本不顶用”的评价,说明干部下基层的好作风已严重变味、走样。

  是百姓不欢迎干部下基层吗?否也。笔者在与农民兄弟交谈时发现,大伙儿对那些放下架子,降低姿态,不事先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不事先进行精心“踩点”和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在真诚的倾听中了解基层、体察民意,能读懂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官访”活动还是比较青睐的,嗤之以鼻的只是那种“摆、要、压、浮、玩”式下基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盼”上——

  一盼“轻车简从”。干部下基层应做到“四不”:不事先通知、不警车开道、不层层陪同、不用记者随访报道。一两个人,直接深入农家,在村里或田间地头随意走走,就能

  听到鲜活的农民语言。那种提前发文件、下通知,一人下访十多个人陪同,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农户都进行精心设计和包装,甚至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都“排练”好了的“下基层”,只能是搞形式、“吓基层”。

  二盼“嫌富爱贫”。现在不少干部下村蹲点,选的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小车能直达的地方,吃、住也多被村干部安排在当地比较体面的“富裕户”家里。那些不太富裕甚至很穷的地方,那些大山深处的困难农户,鲜见有大干部“光临寒舍”进行“三同”。为此,百姓希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嫌富爱贫”,多去那些薄弱村、贫困村去感受体验一下贫民的疾苦,给他们送上致富的真经。

  三盼“身心同入”。下乡住村要少些“强迫”多些“自愿”,做

  到“人下心也下,身入心也入”。那种俯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哈不下腰来,把下基层当成应差、应付、应景,像“鸭子”一样下了水却沉不下去,抑或是头下去了,尾巴却一直浮在水上,热衷“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市里谈一谈”,一阵风来,一溜烟去式的“下基层”,不过是一种“表演秀”,令老百姓深恶痛绝。

  四盼“常态长效”。领导干部下基层要长期坚持、常效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一时兴起。那种放不下架子,把下乡当作交差凑足上级规定的“天数”,今天想起来下去一下,明天要检查了去一下,抑或是想玩现实版“开心农场”了去一下,借机游山玩水、打牌、钓鱼,不管电视上如何有影,广播里如何有声,报纸上如何有名,也只是浪得虚名,徒增百姓厌恶。

  五盼“实至名归”。干部下乡要取得好的效果,要采取“鸬鹚”功夫,鸬鹚抓鱼时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抓到活鱼,干部下乡只有沉下去方能抓着“活鱼”。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之后,要“对症下药”,化解各种矛盾和积怨,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如果说得比唱得好听,光有承诺而不践诺,几番“下乡”之后,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这种“下基层”只会劳民伤财,不下也罢

  1、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

  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群众也正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实事,来认识党和政府的。因此,落实联系群众的制度,要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体现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要以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多办顺民意、凝民心、增民利的实事,绝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2、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优化服务环境。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组织保证。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党员队伍流动性不断增

  强。各级党组织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党建工作成果,在促进传统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要抓紧在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不断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3、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要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

  激励机制是一种激发内在活力的诱导性、驱动性机制,它可以唤起党员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开展“三项活动”满意度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努力营造弘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党组织在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考评目标中,要引入群众评价标准,以群众的满意公认度,作为党员民主评议中组织认定党员优秀、合格、不合格的重要依据,使群众基础好、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得到提拔重用,使那些群众反映大、意见多、满意度低的党员领导干部受到批评甚至被降职、撤职,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社会价值导向。

篇五: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赵虹

  来源:《党史文苑》2017年第24期

  [摘要]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优良传统,但由于利益问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等多种原因,党群关系的矛盾冲突不时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进党的作风,惩治腐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化解党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党群关系

  优良传统

  矛盾和冲突

  作风问题

  群众路线,简单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反映了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二,表明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中,形成了为群众谋利益、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党群关系,这是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经历了一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党群关系与目前新形势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时期,党群关系处理得如何都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1.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从历史上看,党的90多年奋斗史,其实就是一部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发展史。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法宝。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干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2.密切党群关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党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水是土,执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执政党,只有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就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3.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

  切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二、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目睹了党群干群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党群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党员干部为人民办实事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然而,不难发现党群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党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念和对党的政策不同理解的背景下,有些党员干部却很少有时间、有意愿积极主动地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联系与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的现象仍不鲜见,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所言所行也信任不足。特别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些群众对党的政策初衷产生了怀疑。目前全国各地还有不少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有些人的合法权益有时还会受到侵害,这就出现了由于对现实不满而引起对党的不满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久而久之,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沟通意愿就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

  2.党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时发生。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來,各种通讯工具贯通城乡,人们可以迅速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策。因此,群众的独立自主思想和民主参与意识也大大地增强了。而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新时代人民群众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还用以前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来对待现在的问题。比如,有些党员对待群众仍然采用拖延、隐瞒甚至打压等手法,这必然会导致党群关系恶化和矛盾冲突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逐步健全,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实现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有些党员干部作风简单粗暴、行为独断专行,不能充分执行民主集中原则;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不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草率决策,使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落实。从而导致党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当然,不可否认,现在党群之间产生矛盾,既有党员干部工作不到位、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个别群众要求过高,脱离实际,不顾大局的一面。

  3.少数党员干部的贪污腐化和不正之风,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形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及时整改。

  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解决了一些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能力,发挥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个别干部经不起权、钱、色的考验,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必然损害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伤害人民的感情,削弱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三、如何改善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

  当前,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党群关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强调必须进一步改善。如何改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必须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要多渠道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密切党群关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2.关注并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党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问题,比如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征地拆迁等等。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始终保持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与群众真诚沟通,倾听民怨民声,了解民众的真实诉求,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增强安全感,提高满意度,切实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党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才能迎刃而解。

  3.改善党员干部作风,坚决惩治腐败。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形象及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干部的作风建设,把它当作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而且要常抓不懈。在党员作风建设中,必须要求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遵守个人利益服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同时,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已有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都在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作着,党群关系将会进一步密切。

  责任编辑/梁发明

篇六: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论党群关系

  文章在阐述了怎样理解党群关系及密切党群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途径。必须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精神和首创精神。

  标签:

  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群众利益;首创精神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即:党来源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需要党,仅仅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这四方面的内容,切实搞好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怎样理解党群关系

  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利益的多元化和不同的利益要求,执政党一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带领各利益诉求群体共同发展。我们党一定要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党群关系从本质上看,不仅仅是党的工作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体制、机制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和合法诉求渠道畅通不畅通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他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与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本质。共产党为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干革命,同样,也是为了人民群众才将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完成当家作主这一历史使命的工具,并确保这一本质利益表达渠道多样畅通,政治参与途径健全透明,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联系加强,增强人们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信任感,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密切党群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党的本质要求必须重视干群关系

  (1)由党的性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它是党自身兴衰成败的关键,而且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为,政党是与一定阶级紧密相联的,是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

  (2)由党的指导思想所决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會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

  (3)由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一种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既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的运动,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运动。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光靠本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共产党人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人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需要

  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优良作风,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3、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执行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求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注意体察群众的要求,了解群众的看法,形成各种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4、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个特征。这六个基本特征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涵盖与体现,使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等五个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能否始终坚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一论断,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

  三、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人民利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柴米油盐的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国强民富的宏观问题。在改革和建设中产生的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和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而且还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成果,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对此,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必须给予充分认识并认真实践。首先,作为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经济,迅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其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党员的心灵深处,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努力做一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实事好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注意在改革和建设中可能引发的新矛盾,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2、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精神和首创精神

  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党的高层与基层都应该及时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制度上保证。要通过改革和建设,使我们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从制度上防止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建立和完善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工作机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党的监督机制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带领人民群众走上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党群关系 几个方面 包括